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查看: 400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德经》↘至昊解↙(连载001)

[复制链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09:12: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创 2017-07-12 至昊→ 昊國學宮
道,是中国人古往以来所追求和探索的宇宙终极之源,但是道到底是什么?却众说纷纭。老子一部《道德经》,高度概括了道,后世跟随老子的脚步去探索道,理解道,感悟道,但面对老子这位至人的高度,总是望尘莫及。

于是出现后世人解读或曰注疏《道德经》的各种书籍。远有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紧接着有王弼校本的《道德经》。此二人被看成解读《道德经》的权威,在后来的注疏本虽多,可走不出河上公和王弼的影子。

此二人解读的到底对不对呢?道究竟又是何物呢?

自老子之后,解读道这个概念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亦即把道理解成为一种人们制造出来的抽象概念。

比如,道是自然运行的规律,道是宇宙源动力,道是道路引申概念的天地自然运行之路等等。

总之,道只存在于人们理解的抽象概念之中,是没有实际存在的一种东西。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的道,真的是个抽象概念吗?

我们先从「道」这个字的含义看看。
QQ哦哦.jpg
「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说文解字》

按照最早的汉字字典《说文解字》的说法,道,就是道路。从辵(cuo4)从首,辵就是走字底的篆体写法。

「一达谓之道」,要理解这句话,先要理解「一达」。达,亦即到达,指道路的方向。

在最早的词典《尔雅》中,专门讲到了道路的达。

「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尔雅·释宫》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只有一个方向走的路叫道路,简称道。有一个分叉路的叫歧旁,亦即后世歧路、分歧的来源。丁字路或三岔路的叫剧旁。十字路这类的叫衢,亦即后世通衢大道的来源。五个路口的叫康,六个路口的叫庄,亦即后世康庄大道的来源。七个路口的叫剧骖。八个路口的叫崇期。九个路口的叫逵。

古人对道路的术语划分真是详尽啊,从这可以看出,道,是指只有一个方向的路,没有任何歧路。

许慎在解释道这个概念时,引用了《尔雅》,那么引申概念化,道就是唯一的方向,或者说人类、宇宙一切的一切唯一的发展方向。

这么来理解道,貌似很有道理。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如果一个人在寻找人生的道路,你指给他千千万万条,岂不是害了他,谁希望那么多歧路出现啊?你看那些邪教动辄经书几十万卷的,其实就是连正确道路庙门都没摸到。

但是,这么理解老子的道的话,这个道就注定是个抽象概念了。也难怪后世解释道脱离不了抽象概念。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看《道德经》原文怎么解释道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7-7-13 09:40:23 |只看该作者
通行本: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老子甲本》: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曰筮,筮曰□□□□□□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法□□法□□法□□。

马王堆《老子乙本》: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漻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郭店《老子甲本》: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清寥,独立不亥,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折,折曰转,转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以看出,几个版本在解释道时,虽然文字有所不同,但大概意思差不多。那么我们就以通行本来加以详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种东西生成,先于这个天地或宇宙而存在。

「寂兮寥兮。」这种东西是寂静的,无形的。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祂是独立存在,不受任何有形东西支配,它一旦运行,永不停息。

「可以为天下母。」本宇宙就是由祂所生成。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我不知道祂叫什么名字,因为用任何字都不能表达,非要命名,我把他叫作道。

以上就是老子阐述道的概念和特性。从这一段可以看出,道有四个基本特性。

第一、宇宙诞生之前就存在。

第二、是寂静的,无形的。

第三、独立存在,不受任何支配的,一旦运行,永不停息的。

第四,本宇宙是祂的杰作。

根据这四大特性,如果把道解释成为一个抽象概念,明显是巨大的错误。老子阐述的道,是实际存在的,并不能简简单单的解释成什么源动力,什么规律就可以的。

老子所生活的时代,靠这些朴实的几个字要解释清楚道,确实太难。就更别说后世语言的变化,注解者的自我理解了,定然会偏颇。

那么,究竟如何来理解老子说阐述的道呢?

其实也很简单,在生活中找类似道的这四大特性存在的东西,再进行理解就不难了。

生活中能有与道特性完全符合的东西?听起来不太可能吧。

如果在古代,还真难找这样的东西, 在现在,可以找出。大家都玩过电脑游戏吧。制作一部游戏,其核心就是先编写游戏程序。现在我来发问四个问题。

第一、是游戏先存在,还是游戏程序?

第二、游戏程序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它是实际存在还是抽象概念?

第三、游戏程序是不是独立于游戏而存在,一旦运行是不是永不停息?除非你关闭游戏或关电脑或拔掉电源,不过这些外力因素并非是游戏程序该有的本职。

第四,游戏是不是由游戏程序所生成?

我想,答案很明显吧。

也就是说,老子所阐述的道,就是本宇宙存在的编码程序。祂是实际存在,就像游戏程序那样,但你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媒介(电脑屏幕、程序字符)等来呈现程序的实际存在,道也是实际存在,并非抽象概念。

换言之,大凡把道理解成一种抽象概念的,都是极大的错误,连道的基本概念都搞错,更别说解读道德经了,那是不可能的。

或许有人搞不清楚抽象概念和无形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那么

敬请关注下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7-7-13 10:25:03 |只看该作者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42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7-7-13 15:37:59 |只看该作者
《至昊解道德经》(节选)(连载002)

抽象概念和无形概念的区别在哪里?

这么说吧,抽象概念属于后天的,要靠人的思维去拟造去感悟的。而无形的概念是有先天存在,也有后天存在。然而无形的是实际存在,抽象的实际不存在,只能存在于人主观理解之中。

我列一个表,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别名
举例

有之有
有形
具象
看得见的物质、看不见的气体
有之无
无形

数字、时间、公式、程序等

无之有
抽象

爱、豪放、规律
无之无
全无

以太、韩国万年历史

无形的东西,就像数字、时间、公式等,实际存在,但你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一些媒介去感知其存在。

抽象概念可以说是有人的认知之后的共同认可虚拟的东西,比如爱、豪放、规律等。

全无的概念就是什么都没有,绝对的无。例如以太。

以太是亚里士多德假象的一种物质,曾经长时间认为其存在,以及宇宙各种星体所占据的空间剩余的空间全部由以太这种物质填充,否定真空的存在。

但是后来随着科学发展知道,以太完全就不存在。故而,以太这种物质就属于全无。

回到道这个概念上,由前文解读我们得知,道是实际存在的无形概念,并非长期以来解读成什么规律,什么源动力。有和无之间,无形和有形之间,具象和抽象之间,具体的概念和理解,在《道德经》中也讲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7-7-13 15:40:19 |只看该作者
通行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马王堆《老子甲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

马王堆《老子乙本》:

道可道也,□□□□□□□□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恒又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在汉代的时候,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改恒为常。看似意思相近,实际差别巨大。

某人常在武汉,表示大部分时间呆在武汉。

某人恒在武汉,表示一直在武汉,不去其他任何地方。

通行本中的常,可全还原为恒。

虽说帛书的甲乙本不一定没被改过,但对比通行本,还是可以还原一些内容的。

通行本第一章64字中改了25字(包含词句),除了把恒改为常,还把无改为無,万物改成天地,噭改成徼,眇改成妙,胃改成谓,有改成又等。还有把也字删除。

噭是呼喊的意思,徼是边界、巡查的意思。眇是小眼睛的意思,妙是美好的意思。

特别要解释的是无和無。

无和無在先秦本是两个不同字,并不相通。无并非無的简体字。

「天屈西北为无」《说文解字》

在中国传统方位里,按照伏羲先天八卦,上乾下坤,上天下地,上南下北,所谓「天南地北」是也。

那么西北,表现在平面中则是右下角,天屈西北曰无,换言之,把天字右下角一笔屈折一下,便是无。

無是没有,无则是元气寂寞也。

两字义不同,然而历代文人也并没注意,因为通用二字的缘故,一般写作了「無为」。其实这也是巨大的错误。

《正统道藏》里面,关于这两字记载绝对是泾渭分明的,至少写书人是非常清楚是「无为」而不是「無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7-7-13 15:41:23 |只看该作者
微信图片_20170713154037.jpg
上图是我找到的《正统道藏》中关于两字出现在同一章节中的不同写法,无为、无量、无上等是无,而表示無数人众时则是無,后来我通看《道藏》全部,都是字义分明不同的两个字,绝非一字。

就这一点看来,至少当时的道士和作书人是没乱写的,然而传到民间,被误用也是多种原因造成吧。

「葢其义谓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毌于一。虚无道也。谓虚无之道上通元气寂寞也。」《說文解字注》

无,除了解释字形是天屈西北,还解释了此字来源于元,元字上面而二,在甲骨文中其实是上()。表示天。两横的形象实则为天和地,天在上一短横,所以表示天。与之对应的是下()字。

元字中天地中间没连接,表示已经天地分离,而「上毌于一」的无,意思就很明显了,表示天地尚未分离的混沌状态,还处于元气寂寞时。

也就是说,先有无,再开天地有元,元表示开始。

那么无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对应的就是无形概念,并非没有的意思。无为,表示按无形的道来指导而为。绝非字面意思理解的不作为,也不是不妄为。把无为写作「無为」的,就不可能知道真正含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7-7-13 15:42:28 |只看该作者
微信图片_20170713154133.jpg
回到无的话题上,在对照之前有形无形的话题,我列出个表


有之有
有形

有之無
無形


無之有
抽象

無之無
全無


此表理解透了,则可理解《道德经》中有、无、無等概念。

通行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恢复被改文字和有、无的本字,则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但传统的断句方式明显把有和无当做有和無去解了,因此成为描述其他概念的辅助字,无名、有名。

按照前面对有、无的理解,这一章应该怎么断句呢?(为避免歧义,这段用繁体字)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
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所依,不是「无名,万物之始」,而是「无,名万物之始」。

道,是宇宙存在的无形程序。名,不是名字,而是对「道」认知的状态。所谓「莫名其妙」之名,是同一个意思。

这下彻底搞清楚道的含义,也明白了无、名在道学方面的含义,接下来就好理解德了。

先不着急每一章具体意思,先把这些道、德、无、有、名等基本概念搞清楚了,原文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以往人们把道错误的理解成抽象概念,什么宇宙运行规律、源动力等等,紧接着根据这个概念又把德理解成人身符合这个源动力、规律的行为。

道既然不是抽象概念,则以往解释的德也不准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7-7-13 15:42:50 |只看该作者
「德,升也」《说文解字》

但并不是升本字,而是,《春秋》说人十四心为德,德字变成了由人旁、十、四、一、心五部分组成的字,喻人一心一意做到十种善行,遵守四项行为则为德。

这样解释德的话,实则把德又一次曲解了。

《黄帝内经·灵枢》:「天之在我为德,地之在我为炁,德流炁薄而生者也」。

解释了德在人身实际为生命存在的能量性。如此看来,德同样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也是一种无形概念。

在《道德经》中,德则是遵循道而产生的能、炁的意思。

比如,宇宙由道而衍生,道的具体展现在数学、时间、程序、公式等这些无形存在之物上。

遵守这些无形认可这些无形,便是人的「德」。

例如,1+1=2,这是数学公认,数学是什么,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就是实际存在,无形之物。并非抽象概念。

但你非要说1+1=3,这便是一种「非德」「無德」。

以往我们说谁谁昏君无道,根据前文对道的解释,没有任何人、任何五可以无道,无论你哪种行为,都在道之内。故而「无道昏君」就是个伪概念。

正如《道德经》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个天网就是道的体现,是德的表现,道、德就像一张天网一样,就算网孔看起来很疏漏,也没有一个人可以逃脱之。

道生宇宙天地万物,宇宙天地万物依德而存在。

所以,说谁无道、无德,都是伪概念。顶多非德、无以德。

比如,某个太监帮皇帝购买两个玩具,一个玩具十元钱,两个玩具共花了二十元。末了这个皇帝非要说这个十元加十元是十五元,责怪这个太监贪污了五元,那么这个皇帝就在否的德(数学逻辑),他就是无以德、非德。

但不是无道、无德。因为道德先天存在,不因为个人怎样而改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正确的理解了道和德,接下来才可正确的理解文章

敬请关注下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7-7-15 19:39:26 |只看该作者
《至昊解道德经》(节选)(连载003
接前文
前面说到道、德的含义,同时也解释了无的含义。现在来说说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字——名。

微信图片_20170715193912.jpg

名,就是名字的名,按照普通的字义,没必要解释。但在道学内,尤其是在《道德经》这本书中,名,有着特殊的含义。

如果把祂理解为名字、名望,那又偏了。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说文解字》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夕,就是月亮,表示到了傍晚,月亮出现,傍晚则光线昏暗,看不清人。从夕,是为了表达看不清对方是谁这种状态。所以《 说文》曰:「夕者,冥也。」

口,表示张口说话。由于冥不相見,所以需要自报名字。

很明显,名这个字音也是取自「冥」。

在光线很暗的状态下,有人相遇,看不清对方是谁,则自报名字,以此获得信任。

我们常说名字名字,其实名和字有着不同的含义,其用法也不同。

名和字的区别和用法

名和字的区别在于名为主,字为辅为客。字不是随便乱取的,字是用来解释或者表其名的德。比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就是来解释飞的,他这个飞不是一般的飞,是大鹏鸟的飞。屈平,字原,原就是解释平的。端木赐,字子贡。上给下曰赐,下给上曰贡。这是相互解释表其德的用法。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当然还有意思相反的,比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古人除了名还有字,这个用法也有讲究。称人称其字,自称称名。为什么呢,名为主,字为辅为客。所谓不能直呼名讳,那不直呼就称其字。而自称多用名,表示谦逊。所以我们看《史记》中记载先秦的人物,往往是字多于名。比如项羽,名籍,字羽。陈胜,字涉,所以称陈涉世家云云。当然也有人没有字的。字是在成年后根据名取用一个,便于他人使用。而有些人就不需要,比如秦始皇赵政,他就没字,有字也没意义,你谁敢叫?

在古代名字用法礼节上,「人称其字,自称称名」,直呼别人名被视为不礼貌不尊重的行为。

为什么自称称名呢?因为「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换言之,中国人名、字的文化,来源于冥,来源于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这是其他民族的文明没有的),这一点非常高贵,只是后来的发展走向了姓名阶级化。

在中国原生文明里,针对名的尊重有一个铁律,叫「名从事主」。

所谓名从事主,就是认可某种名,要名的主人自己怎么命就怎么命。比如一个人自我介绍叫王一丁,王一丁这个人是王一丁这个名的事主,他字名为王一丁,则王一丁成为他唯一的代号,他人不可随便给王一丁取名。

也就是说,给人家取绰号、外号什么的,在中国原生文明里是不允许的。

黄帝曰:「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蹟匿正矣。」

形名,后来被称之为刑名,成为法家核心思想,形名也是出自道家思想。「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庄子·天道》

所谓形名,通过名去感格形,认知形。如果名与形不相符合,或者有偏差,那就不可能正确的认知到形。这里的形包括有形、无形。

理解了「名从事主」、形和名的关系,回到《道德经》上。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
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道是无形的,以名感格其形,自然要从名入手。

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道,就要从道这个名入手去理解。那么问题来了,名要名从事主的,我们人类给祂取名叫道,就真的正确吗?不一定啊。

但道又不是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自己出来告诉我们,他叫什么,有什么特性。必然需要人来给祂定名。

所以老子在给大家介绍道时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只能勉强称呼祂为道、为道。

也就是说,我们知道「道」的存在,但想完全感知祂,几乎不可能,为了让大家理解,就勉强给祂取个名字叫道。

那么通行本第一章告诉大家的意思是,老子虽然理解道,但难以用文字和语言来描述,并且我(老子)说的也不全,你们切记几点即可。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道,是实际存在的,可以感格到道。但无论你如何感格,永远不能窥探到道的全貌。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姑且命名为道(道是无法名状的,虽然无法直接以名感其形),但可以体悟一部分并传播于他人,感悟道这个过程永远不能结束,没用终点。

无,名萬物之始也。
无,是道的状态,亦即无形,是道的象。通过无感知到祂(道)才是万物本初。

有,名萬物之母也。
有,是道的呈现,宇宙中一切呈现的东西都是道的实。通过这些感知到祂(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解释了前面几句,则后面几句迎刃而解了,这个作业留给大家


敬请关注下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7-7-23 20:38:41 |只看该作者
【注:这几天高温,常不在线,更文比较慢,见谅。不见谅也没办法,你们TMD(挺萌的)关注都关注了】

接前文
前面说了道、德、无、名等一些基本概念。

今天我们回到对道解释的那一段。

通行本: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老子甲本》: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曰筮,筮曰□□□□□□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法□□法□□法□□。

马王堆《老子乙本》: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漻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郭店《老子甲本》: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清寥,独立不亥,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折,折曰转,转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的甲本缺字,乙本官方认定四大之中有为王,然后是国中有四大。郭店老子甲本中为域。


国,邦也。从囗从或。《说文解字》

从字形上来讲,国是指人口、戈矛(兵器)、疆域的组合体。代表用武器守护人民占据的疆域。说明这群人民具有共同利益体。

共同利益体是指多方面的,一则同一血统,守护自己的人口,二则同一居住地,守护自己的家园,三则同一经济体,防止侵略抢夺。

域字,早期字形中表示疆域上修筑的城墙。表示疆土界线。



后来的写法趋近于国字,也可以说域、国同体异义。类似于花和华二字,同源异义。


对照一下,域字的土变更在或字之下则为国,同时二字在先秦有通用。


所以,几个版本的道德经中,有的认定为国,有的认定为域。

根据四大的意思来讲的话,不大可能为国。因为国中有四大,包括了道、天、地、人(王),这逻辑上说不通。道、天、地并不比国范围小。无论是讲国理解成国家还是城市。(先秦早期,国有城市的意思)

所以,我们姑且否定为国,认为是域。有人要问,域中有四大,域也是个小概念啊。域按照疆域概念理解确实是小概念,如果包含无形的域呢?

接下来我们继续推敲

国中有四大,这几句说完了紧接着讲的什么?几个版本都一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然后讲人法地,地法天.....

是不是衔接的有点不对?如果是「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紧接着讲人法地,地法天.....

前后衔接才算是对上了,要不然应该是王法地,地法天....

几个版本都是人法地,则逆推必然先一句讲的是人,人法地只是着重强调人。之所以有的版本是王,正是由于吧域字解读成国,国之中强调了王,这属于篡改。

也就是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正确,也更符合前后文逻辑。



接下来说说这个大字。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根据前面文章,我提到过,名、字的用法。字为别人称呼的,为公用。名为自称的,为私用。道、大都是老子勉强为「道」取的名字,为什么命字为道,前文也讲过,那为什么命名为大呢?

「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亣也。凡大之属皆从大。」《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解释大字时,直接套用《道德经》原文,(也侧面说明人亦大非王亦大),解释了大是象形,虽然套用了《道德经》但并没解释为什么道的名是大。

「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是老子解释了为什么名为大,因为道有筮、远、反三个特性,三个特性实在难以描述,但类似大具备的特性。所以名大。

那么,问题来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断句对吗?

既然大是道的名,那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就解释不通了。因为道不可能与天、地、人来齐名并说,也不可能道的私名为大,天、地、人私名也为大。只可能天、地、人拥有大的品质。所以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断句不太对。

我断句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的私名为大,因为有筮、远、反三个特性,宇宙中天地人三才为三种实际存在的,是道的意义体现,域可以为抽象概念,也可以为无形概念,为无,为无形。比如某某领域。

天,为道的一切无形规则体现,诸如时间、数学等等。

地,位道的一切有形实体体现,诸如星球、生命等等。

人,为道的有识体现,也就是说谁来认识并认知到道,这需要靠人,也许这就是人存在的意义。

域,为人认识道之后开拓的无形和抽象概念,是一切文明的宗,有域才有什么国家、文化、战争、教育等等概念。是让人觉得生存有意义的东西,如果连域都不存在,人类就觉得活着没意思。

故而,天、地、人、域才是四大,而非道、天、地、人,更非道、天、地、王。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中有四大是指道中有四大。

人既然是四大之一,接下来的断句对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论哪个版本,对这一句的断句都是一样的。法就是效法、模仿的意思。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照这样断句,道法自然还对吗?因为我们知道,道是宇宙存在的程序,自然仅仅是有宇宙诞生后的一种状态,怎么可能道来法自然呢?一切依道才符合道的概念。

很明显,问题出在断句上。

我的断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前面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后面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对应道与人关系的句子。

如果这样断句,就要问了,为何不是法地,法天,法道即可,非要重复一下。

对照前面,我们知道人是四大之一,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域、感知道。那如何创造域,感知道呢?方法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经》),从生存的大地、遥望的苍天都可以去感悟出道的存在。

那么用叠字是一次加密,如果仅仅靠我们看得到的地、天等去感悟,则远远不够。要靠地之地,天之天,道之道。这就是用叠字的意思,法地地,第一个地字为大家看到理解的地,第二个地为感悟的抽象和无形的地,和以道名大的地。

比如兵法中的九地,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这九地不是大地已经呈现出来谁都看得出的,而需要人去对地进行分类、整合、命名,仅仅存于脑海中概念的一种人文意思,并且成为秘密,不能谁都知道。

这便是以道之大去名(认知)和法的结果,所以是法地地,而非法地。

法天天,法道道用叠字是同一类加密含义。法自然则是最后的收尾,为己所名(认知、效法)的结果。

所以,我的校本为: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漻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至于全段解释,且看后文。

敬请关注下一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5-18 16:43 , Processed in 0.0391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