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查看: 71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立冬已至,警惕三类疾病高发

[复制链接]

5097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4 08:10: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进入立冬节气后,天地万物活动都趋向休止,准备蛰伏过冬。自然界也表现为阴盛阳衰,此后气温降低、寒气袭人,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一些疾病也将进入高发期。那么该如何养生,才能守住健康?






警惕三类疾病高发

①心脑血管疾病

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寒冷的冬季更易发生。由于人体受寒冷刺激,血管会突然收缩,如果本身血管有硬化、弹性较差,或者血管狭窄及有不稳定斑块破裂,就容易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②流行性感冒

冬季感冒说起来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出现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支气管炎等。


③关节疾病

许多关节炎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入冬后容易因寒冷刺激和活动减少导致疼痛加重。还有的年轻人不注重腿部保暖,很容易造成腿部血管痉挛,使膝关节周围供血减少,导致关节抵抗力下降。



起居养生要点

早卧晚起

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黄帝内经》),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睡眠,且不要熬夜,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穿衣适量

穿衣方面不宜过厚或过薄。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不仅容易感冒,还会耗伤阳气;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会出汗,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注重足部保暖

足部有多条经脉通过,受寒可能导致腹泻、腹痛、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可在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水温以40℃左右为宜,能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


定时开窗

冬季虽室外气温较低,也要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利于身体健康,通风时注意防寒保暖。



抓住进补最佳时机


立冬之后,万物开始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此时正是人们调整生息、进补的好时机。中医认为,肾者主蛰,为封藏之本,冬在五脏应肾,《黄帝内经》也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即强调冬季要补肾藏精,养精蓄锐。此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则身体强;脾气弱,则百病生,所以还要注意补益脾气。


药补

根据气血阴阳虚弱的不同,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的药物。补气药如人参、西洋参、黄芪、党参、太子参、山药、白术;补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首乌、阿胶、桑椹;补阳药如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杜仲、巴戟天;补阴药如生地黄、麦冬、枸杞、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



药补中最常用的滋补方法就是膏方滋补,如阿胶膏、固元膏,还有一人一方的膏滋药,更有针对性。


食补

秋冬饮食补法中以炖补为佳,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体质适当加入药食两用之品,以增强滋补养生效果。炖补时可根据个人喜好选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材,如鸡肉、羊肉、牛肉、猪肉等。



煮药粥来补养身体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下面推荐两款适宜此时节食用的药粥。



①山药大米粥。取大米100g,山药50g,山药去皮、切块,与大米一起煮成粥食之,有健脾补气的功效。



②莲子白果粥。取莲子肉30g,白果15g,糯米适量。将莲子肉、白果捣碎,和糯米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成粥。此粥有暖脾胃、止虚寒的作用,适合因脾胃虚寒导致的腹泻、腹痛、喜暖喜按等症状。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周晓虹 孙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2-11-14 08:10:59 |只看该作者
学会四款药膳 秋冬不再手脚发凉
不少人一到秋冬就手脚发凉,穿厚衣服、盖厚被子也不易缓解,这种现象女性相对多见。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雷诺氏综合征、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没有上述疾病但天气稍冷就出现手脚发凉者,采用中医药调理可望收到较好的效果。即使患以上疾病,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调理,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常听到一些女性说每天用红枣、桂圆、枸杞等煲汤喝还是不能解决手脚发凉的问题,多半是没有正确辨证。所以,调理身体需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下面列举手脚冰凉常见的四类证型,并推荐四道药膳。



①脾肾阳虚:当归生姜羊肉汤


脾肾阳虚者除了手脚冰凉,还有畏寒怕冷的表现,平常穿衣也比一般人多,容易腹泻。阳气乃生命之本,温煦身体是其重要功能之一。若阳气不足,无法运达手脚等肢体末梢部位,便会出现畏寒、手脚冰凉等现象。治疗需要温阳健脾,常用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右归丸等。



源于《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道有名的温阳食谱。用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炖汤,有补益气血、温中散寒的功效,适宜手足不温、腹中冷痛、畏寒喜暖者食用。



②气血两虚:黄芪党参乌鸡汤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如果气血推动无力,加之感受寒邪,寒性凝滞收引,会使血液循环凝滞变慢,四肢末端血液供应减少,造成手脚冰凉。此类人群不仅会出现手足冰凉,还可见气短乏力、头晕、面白神疲、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等症状。治宜补益气血,常用十全大补丸、八珍丸等大补气血。



此类人群食疗以补气养血为原则,可用黄芪、党参各15g,与乌鸡共煲汤喝。日常还可以用桂圆、红枣、枸杞煮水代茶饮。



③血虚寒凝:生姜红枣茶


血虚寒凝型属虚实夹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的描述。脉细欲绝是因为人体血虚不足,不能充盈血管;手足厥寒即四肢冰凉,是因寒气凝滞造成,治疗可用当归四逆汤。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者还可以选用温中健脾的附子理中丸。



此类人群食疗可用生姜红枣茶。取生姜15g,红枣5~6颗。生姜洗净切块,与红枣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10~15分钟,起锅前可添加适量红糖,每日尽量于上午代茶饮用。生姜味辛可散寒,红枣、红糖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的功效,红糖还能活血化瘀。



④肝气郁滞:陈皮麦芽粥


肝气郁滞的人常因肝气郁遏在内,气血无法达到四肢而出现手足冰凉、神情抑郁、胸胁满痛、口苦咽干、舌苔白、脉弦等症状。此类患者可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进行治疗。《伤寒论》里记载的四逆散就是专治此类证型的有名方剂,现代有中成药四逆散可以直接服用,也可以用柴胡疏肝散等疏肝理气的药物。



此类人群食疗可用陈皮麦芽粥,取生麦芽50g、陈皮10g、大米100g,生麦芽、陈皮煮水,滤出药渣,药汁加入大米煮粥食用。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立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2-11-14 08:12:49 |只看该作者
四大坚果药用价值高
核桃仁、榛子仁、杏仁和腰果仁被誉为世界“四大坚果”。这四种坚果不仅拥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药用价值也很高。







核桃又名胡桃,有“万岁子”“长寿果”“养人之宝”的美称。中医认为,核桃仁性温,味甘,具有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喘嗽、腰痛腿弱、阳痿遗精、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石淋结石等症。《神农本草经》将核桃列为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上品。唐代孟诜著《食疗本草》中记述,吃核桃仁可以开胃,通润血脉,使骨肉细腻。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述,核桃仁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处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咳,腰脚重疼,心腹疝痛,血痢肠风”等功效。



榛子仁含多种营养成分,有“坚果之王”的美称。中医认为,榛子果仁性温,味甘咸,无毒,入脾、胃、肾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拔毒消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病后体虚、营养不良、慢性支气管炎、便血以及肾虚、月经不调等症。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云:“栗子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日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杏仁为杏的种仁,中医认为,杏仁性味苦温,有毒,有祛痰止咳、平喘、润肠的功效,可洽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等症。杏,自古就和医药有联系。《药性论》云:“杏仁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本草纲目》:“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中药中的杏仁分为两种,即苦杏仁、甜杏仁。苦杏仁味苦,性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甜杏仁味甘,性平,具有润肺、止咳、滑肠的功效,适用于肺虚久咳、干咳无痰及大便不爽等症。



腰果仁果实形似肾脏,故名腰果。中医学认为,腰果味甘,性平,无毒。可治咳逆、心烦、口渴。还能治疗肠胃病、慢性痢疾、糖尿病、牙痛等。另外,腰果仁也是治疗麻风病、橡皮病、癣症的一味良药。《本草拾遗》中记载:“腰果仁主渴、润肺、去烦、除痰。”《海药本草》云:“腰果主烦躁、心闷、痰鬲、伤寒清涕、咳运上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22-11-14 08:13:18 |只看该作者
调理亚健康 刮痧帮助你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在这种压力下很容易产生“亚健康”的状况。很多人有失眠、经常疲劳、腰酸背痛等症状但并不知道自己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即使发现正处于“亚健康”中也无从下手,应该怎么办呢?不如试试刮痧方法,效果很是显著。






失眠


中医将失眠归于“不寐”、“不得眠”的范围,认为多由七情所伤,即恼怒、忧思、悲恐等而致心肾不交、肝郁化火所致。刮痧可以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放松身心,从而改善失眠。




刮头颈部:

1、用双板从额头中部分别向左右两侧发际头维方向刮拭,用轻手法刮拭10~20次,用角点压按揉神庭、头维、印堂、鱼腰等穴位。



2、从太阳穴绕到耳上再向头侧后部乳突和风池方向刮拭,每一侧刮拭10~20次。



3、以百会穴为起点分别向四神聪方向刮拭,每一方向刮拭10~20次。



4、用刮痧板的角点压按揉风池穴、安眠穴等。




刮背部:

1、用直线法刮拭脊柱正中线督脉循行区域,从大椎穴刮至至阳穴10~20次。



2、用直线法刮拭大杼穴至膈俞,每侧刮20~30次,以出痧为宜。



3、刮拭神道、心俞穴。




刮拭四肢:

1、用直线法刮拭前臂内侧心经循行区域,每一侧刮拭10~20次,重点刮神门穴。



2、用直线法刮拭小腿内侧的脾经循行区域,从阴陵泉刮至三阴交,每一侧10~20次,点压按揉三阴交穴。



疲劳


中医认为疲劳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如腰腿酸软多与肾相关,气短乏力多与肺相关,不耐劳多与肝相关,神疲多与心相关,肢体疲劳多与脾相关。因此治疗亚健康疲劳应以调节五脏为关键。




刮头部:

1、以百会穴为起点分别向四神聪方向轻刮,每一方向刮拭10~20次,也可用梳刮法以百会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刮拭。



2、以刮痧板的一个角点压按揉百会、太阳、天柱穴,每穴按揉1~3分钟。



3、用直线刮法自风府穴至身柱穴刮10~20次,重点刮拭大椎穴。



4、用弧线刮法刮拭颈部侧面的胆经,从风池穴刮至肩井穴,每侧刮拭20~30次。



刮背部用直线法刮拭脊柱两侧的膀胱经,重点刮拭心俞、脾俞、胃俞、肾俞,每一侧刮拭10~20次。




刮四肢:

1、用直线法刮拭前臂外侧大肠循行区域,合谷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可以用点压法、按揉法。



2、用直线法刮拭心包经的内关穴,然后刮拭小腿外侧胃经的足三里穴、脾经的血海穴、三阴交穴,每侧刮拭10~20次。



颈肩酸痛


中医认为颈肩酸痛是由于颈肩部气血瘀滞所致。刮痧疗法可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促进局部新陈代谢,使原本僵硬的肌肉放松,调整亚健康状态。




刮颈肩部:

1、用直线刮法刮拭督脉,从风府穴到大椎穴,刮膀胱经,从玉枕、天柱到大杼、风门,从后发际上,棘突双侧分别由上向下刮拭,每一侧刮15~20次。



2、用弧线刮法刮拭足少阳胆经,由风池及乳突根部从上向下,经过肩井,刮向肩端,每侧刮15~20次。



刮背部用直线刮法刮拭膀胱经,从玉枕经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到厥阴俞。刮拭肩中俞、天醪至膏盲、天宗,每侧刮15~20次。




刮四肢:

1、沿手阳明大肠经,从肩龋过曲池到合谷,刮15~20次。点压按揉合谷穴。



2、用直线刮法沿足阳明胃经循行线刮拭,从足三里到条口,每一侧刮15~20次。



以上方法大家可以试试,跟“亚健康”早日说拜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22-11-17 11:08:08 |只看该作者
常踢毽子 防病治病
毽子,又称毽球、鸡毛毽、绒线毽,起源于汉代,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简便易行,老少皆宜,深受人们的喜爱。







  踢毽子的花样繁多,如旋转踢、交替踢、毽穿圆环、远吊、近吊、高吊、前踢和后勾,还可用头、肩、背、胸、腹代足接毽或毽绕身不堕等。亦可举行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比赛,有的比踢的次数,有的比踢的花样和难度。比赛方式有单人踢和两人对踢,也有集体踢或传踢,基本动作有盘、磕、拐、蹦四种,可谓五花八门,各具特色。踢毽子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其一,就地取材,简便易行。毽子可在超市、商店里甚至地摊上买到,也可自己制作,一块碎布、一枚铜钱,几束翎羽或者雄鸡的羽毛即可,简单修剪、盘扎即成。场地更是没有太高要求,城市公园、小游园、文体中心一隅,甚而办公场所、自家庭院都行,抬脚即来,随心所欲踢上几十下,是适合冬季的强身锻炼运动。



舒筋活血 抵御严寒


《燕京岁时记》里提及踢毽子的好处云:“盖京师多寒,足指冻,儿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天寒地冻之际,人们往往居于温暖如春的暖气房间,空气流通不畅,身体慵懒倦乏,特别是孩子常蜗居在温室内不活动,更易患上流感。不妨大人孩子相互邀约,结伴成群,出外踢毽,前踢后踢、左踢右踢,越踢越带劲,越踢越热乎,一时彩蝶纷飞,喝彩阵阵,浑身暖意融融,舒惬轻快。



协调自如 身轻似燕


踢毽子最易于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功夫在脚上。无论盘、磕、拐、蹦、落,还是闪转稳步,前合后仰,宛如燕飞鹤舞,都需要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的灵巧配合,这样带动了远端供血最困难、动作难度最大的部位,增强了肌肉的力量和相应关节的柔韧性。同时,缝匠肌、腘肌、股肌等腿部肌肉也得到了锻炼,足背肌、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如加上一些高难度动作,像“雾里看花”“苏秦背剑”“倒挂紫金冠”“朝天一炷香”,那么头顶、后背、脚跟、脚面等部位皆跟进翻转,腰肌、髋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参与其中。这样一来,既增强了肌肉、骨骼的运动功能,又有效地预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尤其是办公族罹患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



预防颈椎病 防治未病


踢毽子时,随着毽子起落,眼疾脚快,转身承接,脊椎各关节屈伸有节,转承有度,椎体的深浅层肌及颈前颈后肌张弛自如,避免了椎关节的僵化,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预防了颈椎病,也使得腰肢柔曼,体态轻盈。再者,踢毽子时需双上肢有节律摆动,运动了肩背部肌肉、关节,对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同时,踢毽子就是“换换脑子”,要求心到、眼到、脚到,反应灵敏,动作迅速,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对于调节高级神经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十分有益,可以改变办公一族的“亚健康”状态。



老少同乐 身心俱健


踢毽子多是集体活动。男女老少围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你飞踢、我闪接,调动起参与者的责任心、积极性,激发人们协作配合意识、团结进取精神、争先创优斗志。其间有逗让回转,有欢歌笑语,有加油鼓劲,这样融洽的环境、热烈的气氛,使得那些忧郁和烦恼,随着小小毽子的腾飞起落,早就消逝的无影无踪。老少同踢,尽享忘年之乐,更是美妙。老者向少者学踢毽,少年同老人背古诗,童声、童谣、古诗、古韵,共同演绎出“毽子飞舞,诗词飞扬”的美好画面。正如一首《鹧鸪天·踢毽子》所描绘的“三五成群俏小丫,鸿毛成撮脚尖花。翻旋羽舞千般好,跳跃毫飞一样佳。身似燕,脸如霞。稚童闲趣忘还家。前抬后打空中绚,串串银铃漫远涯。”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刘琪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22-11-17 11:08:38 |只看该作者
亦药亦膳甘麦大枣汤
据现行《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统计,《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组成均为药食同源之品的方剂有19首,甘麦大枣汤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药者治病为主,膳者适腹为宜,各有偏颇。甘麦大枣汤亦药亦膳,应该据需选择,依法制备,这样才能兼得药之效和食之美。







亦药亦膳,病证需明



药膳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配伍,烹调制备的食品。明确适用病证才能更好地发挥药膳功效。



甘麦大枣汤由小麦、甘草、大枣3味组成,其中小麦为五谷之一,味甘性凉,有补虚宁心的功效。甘草、大枣皆系常用的药食同源之品。甘草味甘而性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效。



医圣张仲景将甘麦大枣汤用于“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申”。现代多用于治疗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失眠等疾病辨证脏阴不足,虚热躁扰者。甘麦大枣汤适用群体一般表现为精神异常、无故悲伤哭泣、神疲乏力、心烦失眠、情绪易波动等。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病证特点服食。



汤粥迥异,修改剂量


甘麦大枣汤原方由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组成,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关于汤剂,清代医家尤乘在《寿世青编》中云:“汤者,荡也,煎成清汁是也,去大病用之。”意思是说以药物煎出液体,而去其药渣,适用于疾病治疗。如果以甘麦大枣汤为粥食药膳,则要改变剂量和服用方法。小麦用量应该增加,而甘草适当减少。应选用30~50g小麦,大枣5~8枚,甘草5~10g,配合适量大米可调节口感。将小麦、甘草、大枣洗净,因中药甘草为根和根茎,其木质粗壮吞食口感差,应以纱布包裹,或煎水为用。同为甘麦大枣汤,但服用中药汤剂和药膳的剂量、方法不同,以兼顾不同需求。



此外日常服用甘麦大枣粥不宜与海藻制品同食。消化不良,痞满腹胀者不适用此粥。



食材择用,别有讲究


甘麦大枣汤为治病之方,主要注重疗效,若甘麦大枣汤做药膳,则需多关注口感,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别有一番讲究。



首先,大枣应选饱满肥厚核小者。《本草便读·大枣》指出:“枣为脾果,种类甚多,大抵以肉厚多脂味甘核小者为佳。”



其次,一般不建议选用去核枣。《本草蒙筌·大枣》记载:“枣核以口常含,受气自生津液。”现代研究发现枣核中富含多种黄酮类、多酚类成分,有益于身体健康,不过食用时要小心,避免吞核入腹。小麦应选用质地饱满的新麦,这样的粥口感更佳。甘草一般选用生甘草,更好地发挥其清热特点。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姚鹏宇 王萌 王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22-11-17 11:09:07 |只看该作者
小艾条 大能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艾条以其安全便捷、疗效良好、无副作用等优点被大家广泛接受,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然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艾条该如何选择、如何科学使用等,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医,深入了解一下这小小艾条的巨大能量。







艾以灸为法


清代医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谈到艾的使用,我们首先要知道它主要是通过灸的方法发挥作用。



灸,顾名思义,以火之法久而为用,也就是用火长时间烧灼。灸法历史悠久,古人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可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成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古人发现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故选择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艾灸时于体表局部(疾病反应点)进行温热刺激,可起到温经通脉、行气活血的作用,与针刺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艾以陈为优


艾灸治疗要达到好的效果,艾条的选择至关重要。俗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那么为什么要用三年的陈艾,而不是当年新艾?其实主要是因为当年新艾中含有大量挥发油,气味辛烈,在施灸过程中燃烧快、火力强,因此多会使患者有灼痛感,而且艾灰易脱落伤及皮肤,不仅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陈艾含挥发油少,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功效强劲,故有温而不燥、润而通经之功。



艾条是越“陈”越好吗?其实并非如此。日本针灸类著作《艾灸通说》有“艾,虽谓陈久者良,若出三年,口嚼气味俱脱者,慎勿用之”记载。意思是说如果陈年久艾已经什么味道都没有了,也就没有药效,不要用了。三年为佳,是古人长期经验的历史总结。



现代研究发现,存放满1年的艾,已达到可用标准;3年陈艾,含挥发油适中,燃烧缓慢,火力温和,艾灰不易脱落,已为上品;而5年及以上的陈艾,存储成本过高,市面上几乎没有,而且如果存储不当,反而容易造成艾叶挥发油散发殆尽,效果不佳。因此,艾灸最好选用存储3年的陈艾叶制作的艾制品,不用过于盲目追求所谓高年份陈艾。



艾以和为要


谈到艾灸的功效,许多人认为艾灸用火烧灼,功效以温补为主,临床凡属体虚气弱,或慢性久病如风寒湿痹、肢麻痿软、疮疡瘰疬久不收口,则非灸不为。这与古人最早使用艾灸的思想是一致的,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点,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其实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艾灸的适应证变得更加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急、慢性疾病都有艾灸疗法的适应证,如有些实热证、急性病,如疔痈疮毒、厥逆等,也可选用灸法。灸法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的作用。



艾灸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和,就是调和的意思。清代医家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艾灸既能补虚祛寒,又能够清热毒,涌泻实邪,即在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以及外感风寒表证等疾病中起着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作用;在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疾病时,具有拔毒泻热的作用。这一点同样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亢进的功能,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使趋向生理平衡状态。因此说艾灸疗疾以和为要,和疾病的虚实,和疾病的寒热,以纠正人体机能的失衡状态。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梦雅 梁永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5-1 13:50 , Processed in 0.0322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