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中医养秘要之饮食养生

2015-1-25 00: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5| 评论: 0|原作者: admin

摘要: 1 饮食养生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随着毒奶粉、毒胶囊、毒果冻、毒馒头、地沟油、瘦肉精、苏丹红、化学火锅等各类饮食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咱们老百姓的食品安全环境日趋严峻,食品 ...
1 饮食养生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随着毒奶粉、毒胶囊、毒果冻、毒馒头、地沟油、瘦肉精、苏丹红、化学火锅等各类饮食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咱们老百姓的食品安全环境日趋严峻,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为紧迫的民生问题之一,国家也在不断强化改革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及立法等各项制度的实施。“病从口入”并不仅仅是指吃了不卫生的,或者有毒的食物。同时,它还包括:“不注意营养搭配,不好的饮食习惯等等问题,今天就来讲讲与咱们老百姓饮食养生有关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1.1 饮食观念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两句古话,都是讲饮食的。一句是“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等的大事,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家庭,首先要解决好的就是吃饭的问题,因为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放在国家首要大事上来抓,但到现在,还有几千万人的温饱成问题。不仅中国这样,外国也一样。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说过:一切好东西的开始和根基,都是肚子的舒服。是啊,任何道德和文章,都取决于身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饭都吃不饱的时候,是无力进行思想的。还有一句是孟子的辩友告子说的“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礼记·礼运》篇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什么是性?还是告子说:“生之谓性。”《吕氏春秋》说:“性,生也。”《左传·昭公八年》杜预注:“性,生也。”《孝经》说:“性者,生之质。”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也说过:“性者,生之质也。”宋代的理学家以理解性,朱熹说:“生之理谓性”。吕大防谓:“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综合起来,性就是本质,就是人的生命。人之所以成为人,而且继续存在的特质就是生命的表现,就是“日生日成”的那个道理。那么,这两句古话对我们养生有什么意义,或有什么启发呢?饮食作为生命的本然,作为生命的第一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当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对各位来讲,肯定不存在温饱的问题了,除非你还要当国家总理。但,解决温饱问题后,怎样来吃好饭,吃出水平来,吃出健康来,吃出长寿来?这可是值得大为研究的问题了。因此,对于这两句古话的理解,绝对不仅仅是把解决填饱肚子的事作为人生第一要务,而是另有深意。这就是,从生的意义上来说,人的本然(本来这样)可以活到一百岁或一百二十岁,怎么样来通过男女饮食等途径实现这个目标,尤其是饮食,这是第一大事。《周易》讲“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要使生命不息,生而又生(活着,活得更长久),饮食的问题可是一门大学问。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赋予这两句古话以养生学的观念。

1.2 饮食结构
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由于生产条件、地理气候环境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存在着饮食上的不同欲求。因此,有人按照膳食结构的不同,把世界上的种族分为三大类: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以乳酪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黄帝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指出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体的积极作用,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所谓五谷,泛指整个谷类和豆类食品,这是人类养生长寿所必需的最主要的食品,是人类的主食,亦即强调人所必需的、最主要的养分,主要是由谷类和豆类食品来提供。五畜,泛指肉乳蛋类荤食品,适量食之,对人体大有补益。五菜,指各种各样的蔬菜。五菜为充,就是选食各种蔬菜,可以使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得到补充、完善。五果,泛指整个果类食品。人们在主食之外,适当进食果品,可以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多种果糖、纤维素、果酸、果胶等,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所谓“气味合而服之”,就是要综合各种营养成分,使机体平衡发展,使气血津精得到充实补益。《黄帝内经》概括的这个膳食结构,在食物种类
上是多元的,在食物功能上是主次有别的。五谷是养体的主食,而五果是辅助,五畜是补益,五菜是充给。实际上,正是这种食物种类和营养成分的多元搭配,使得中华民族在繁衍昌盛的发展史上不仅以人口众多,而且还以聪明智慧著称于世。

1.3 饮食习惯
饮食活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是在不断地变迁、发展的。在历史的变化中,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习俗。这些习俗的影响,有的是普遍的,有的是区域性的,如三餐制、四时味宜、四方口味等。饮食养生就要充分注意到这些早已形成的饮食习惯,以趋利避害。殷商时代,社会普遍习惯的是一日两餐制,上午一餐叫做“大食”,下午一餐叫“小食”。商周以后,在中上层社会出现了一日三餐,战国时候三餐制已为社会广泛认可,一直流行至今。《吕氏春秋》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进食能定时,是饮食文明的标志,对人体保健养生也有积极的意义。在根据劳动作息安排餐制的同时,受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人们很早就懂得了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来安排饮食的种类。据《周礼·天官》记载:“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禾余(粳米),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凡君子之食恒放焉。”人们居住的区域不同,饮食嗜好也会有所不同。《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故东方之域,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中央地区,其地平湿,其民食杂而不劳。”这种地域性的饮食偏嗜,今天仍然存在,如南方人口味清淡,而北方人的口味咸重,江浙一带口味偏甜,西南各地喜欢吃辣。

2 饮食养生原则

2.1 讲究营养
过去有一句口号叫做:“生命在于运动”,流行全世界,至今仍在影响世界各地的人们。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国内有学者对这个口号提出质疑,提出“生命在于静止”的观点,并且展开过讨论。生命到底在于运动还是静止?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话题,也许再争论一百年也难以达到统一的意见。在我看来,两者都似乎失之偏颇,我倒同意营养学家们的观点:“生命在于营养”。生命作为人的本质,作为人活着的体现,它赖以存在的前提就是营养。运动需要营养来提供能量,就是静止也还是需要营养来维持,只不过消耗降低一些罢了。生命需要营养来支持,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营养的重要关系,记载在《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非常多。如:“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气于脉。”(《素问·经脉别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味为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总之,中医认为饮食进人体后,通过胃的消化吸收,脾的运化,然后输布全身,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骼、皮毛、九窍,进而充实精气,化为精华,以养元神,起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人体必需的营养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六大类,这六类营养主要来源于日常食物,就是靠“吃”来提供的。从养生的角度说,六类营养应该齐全,供给量必须充足,结构也应该合理。前面讲到的传统的膳食结构,其实是很适合我们人体营养需求的一种食物搭配。关键是怎样做到尽量合理调配,全面配伍,而不有所偏嗜。尤其是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禀赋差异和饮食习惯来安排自己的膳食,以保证营养合理。营养也不是越多越好,营养素的摄入要和年龄及体力消耗相适应,如年轻人正在成长中,或者体力消耗大时,摄入应多些,以加强营养。当然,如果不顾具体情况,拼命地“加强营养”就会出现“营养过剩”,以致过分地“发胖”、“发福”也不是好现象。现在的问题是,大家不担心营养不足,反而害怕摄入某
些营养素,尤其对脂肪、胆固醇、糖类食物畏若虎狼。其实,脂肪、食糖都是人体热能的主要物质,是维系生命的动力,如果摄入不够是会影响人体体能的。而胆固醇是个功过参半的东西,它的确能引起高血压、心脏器质性病变、心绞痛、动脉硬化等疾病,但它还有促进大脑信息传递,改进大脑功能、活跃思维、增强记忆力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机体有一种合成胆固醇的反馈机制,体内胆固醇可以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的水平。因此,进食适量的胆固醇对人体并无危害。中医虽然不讲营养六素,但有五味调和理论,其道理也是强调营养的综合平衡。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医认为,五种味道调和得当,就能有益于健康,而五味偏失,就会引起疾病发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还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肌短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内经》的话是符合现代营养平衡理论的。

2.2 饮食有节

2.2.1 饮食要定时定量
《论语·乡党》说过:“不时不食”,“不多食”。说明孔子是主张饮食定时定量。《吕氏春秋·尽数》亦曾指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认为定时定量进饮食,对身体才不会有任何危害性。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也强调,饮食必须定时定量,他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每天早、中、晚三餐,要有固定的进食时间。每次进食要定量,不能大起大落。

2.2.2 吃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孙思邈指出:“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飞扬。”(《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认为进食时必须摒除一切忧愁烦恼,务使情绪轻松愉快,切忌愤怒惊恐,否则食欲锐减,即使勉强进食也难以消化,甚至影响到晚上的睡眠。“思则伤脾”,长期情绪不好,就会损伤脾胃,进而引起其他疾病。反之,如果精神愉快,食欲也会不断增加,肠胃便能很好地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这样,可便羸弱者增强体质,还可使抱病染疾者迅速痊愈。

2.2.3 不吃腐败之物 
《论语·乡党》早就说过:“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可见孔子是非常讲究饮食卫生的,凡食物变馊或腐败就不吃,变气味,变颜色,没有煮熟,都不吃,为的是预防疾病。孙思邈认为病从口入,因此特别强调饮食必须干净,尤其是肉食必须新鲜,最好是刚宰杀不久的。凡腐败变质之物皆不可食。他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说:“秽饭、馁肉、臭鱼,不可合食之,害人。”又说:“凡禽兽自死无伤处,不可食”,“一切牛盛热时卒死者,总不堪食,食之作肠痈… …下利者,食自死牛肉必剧。”并且指出,一切禽兽“病死者,不任用。”孙氏这样强调,是非常合乎科学道理的。凡病死的禽兽,都是病毒或病菌的载体,均有传染性,所以不能食用。食物烹煮要得法,特别是肉类,必须要煮熟,而且要熟透。孙氏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告诫说:“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停冷食之。”肉食如不煮熟就食用,很容易得绦虫病及其他寄生虫病。饮水要清洁,要煮沸才能饮用。孙氏写道:“凡遇山水坞中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之作瘿病。又深阴地下冷水不可饮,必作痎疟。”(见《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其中所说饮用山水坞中之水得瘿病,实际上指的是缺碘的山涧积水,而长期饮用缺碘的水就会得大脖子病。深阴地下冷水之所以不宜饮用,一是过于寒凉,二是有蚊蝇孳生出没,而蚊蝇是传播者,倘若深阴地冷水不经煮沸便直接饮用,就很容易染上疟疾。

2.2.4 饮食的冷热要适度 
夏天喜冷饮,冬天好热食,这是人之常情。但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见该书卷十二·养性禁忌)掌握饮食的冷热度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引起腹泻,甚至泄利不止,牙齿也易受损伤;而过于热食,灼伤嘴唇,食道和胃部同样会受到损伤。

2.2.5 吃饭要细嚼慢咽 
《吕氏春秋·尽数》指出:“饮必小咽,端直无戾。”认为喝汤水的时候,应当小口小口地饮,不要咕漉咕漉地暴饮。中医主张“饮必细呷”,因为“大饮则气逆”,造成呛咳或气喘,甚至造成痰饮病。孙思邈之所以提出“先渴而饮”和“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也是为了防止暴饮,因为人们在过分干渴的时候进水,就很难避免暴饮。吃饭必须细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孙思邈说得好,“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又说:“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这些都是经验之谈。

2.2.6 坚持饭后漱口和散步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的确,坚持饭后漱口,清除食物残渣,既可防止产生龋齿,又能消除口臭。为了保护好牙齿,孙氏还提出:“每旦一捻盐内(纳)口中,以暖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凡人齿(龈)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齿根露也,为此盐汤揩齿叩齿法,无不愈也。”(《千金要方·齿病》)孙氏所说用盐汤漱口和行叩齿法,确实对治疗牙齿有良效。孙氏还提倡饭后散步和摩腹,这对促进食物消化很有帮助。他说:“平旦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之。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千金翼方·饮食》)又说:“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有所修为为快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饭后按摩腹部,促使腹部血脉流通,增强肠胃蠕动,自然有益于消化。饭后散步,身体得到活动,情绪上轻松愉快,更能增进消化功能,防止积食不化。所以民间至今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说法,足证孙氏所说不诬。

2.3 谨守宜忌
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影响。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养生法中即有“四时调摄”之说。其中,饮食的四时调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这一点,孙思邈在《孙真人摄养论》一文中,有着详尽而精辟的论述,现摘要引述如下: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味,助
肾补肺,安养胃气。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夜卧,以缓形神。勿食生葱,损人津血,勿食生蓼,必为症痼,面起游风。勿食蛰脏之物,减折人寿。勿食虎豹狸肉,令人神魂不安。二月肾气微,肝当正王,宜减酸增辛,助肾补肝,宜静膈去痰水,小泄皮肤汗,以散玄冬蕴伏之气。勿食黄花菜,陈醋菹,发痼疾。勿食大小蒜,令人气壅,关隔不通。勿食葵及鸡子,滞人血气冱精。勿食兔及狐狢肉,令人神魂不安。三月肾气己息,心气渐临,木气正王。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慎避西风,散体缓形,便性安泰。勿专杀伐,以顺天道。勿食黄花菜,陈醋菹,发症痼,起瘟疫。勿食生葵,令人气胀,化为水疾。勿食诸脾,脾神当王。勿食鸡子,令人终身昏乱。四月肝脏己病,心脏渐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胃气… …勿食大蒜,伤神损胆气,勿食生薤,令人多涕唾,发痰水。勿食鸡雉肉,令人生痈疽,逆元气。勿食鳝鱼,害人。五月肝脏气休,心正王。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起俱早,每发泄,勿露体星宿下,慎避北风,勿处湿地以招邪气。勿食薤韭,以为症痼,伤神损气。勿食马肉及獐鹿肉,令人神气不安。六月肝气微,脾脏独王。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补肝助肾,益筋骨。慎东风,犯之令人手足瘫痪。勿用冷水浸手足。勿食葵,必成水癖,勿食茱萸、令人气壅。
七月肝心少气,肺脏独王,宜安宁情性,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无冒极热,勿恣凉冷,无发大汗,勿食茱萸,令人气壅。勿食猪肉,损人神气。
八月心脏气微,肺金用事,宜减苦增辛,助筋补血,以养心肝… …勿食小蒜,伤人神气,魂魄不安。勿食猪肚,冬成嗽疾,经年不差。勿食鸡雉肉,损人神气。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数起,切忌贼邪之风。宜减苦增咸,补肝益肾,助脾资胃。勿冒风霜,无恣醉饱。勿食莼菜,有虫不见。勿食姜蒜,损人神气。勿食经霜生菜及瓜,令人心痛,勿食葵,化为水病。勿食犬肉,减算夭寿。十月心肺气弱,肾气强盛,宜减辛苦,以养肾脏,无伤筋骨,勿泄皮肤,勿妄针灸,以其血涩,津液不行。勿食生椒,损人血脉。勿食生薤,以增痰水。勿食熊、猪肉、莼菜,衰人颜色。十一月肾脏正王,心肺衰微,宜增苦味,绝咸,补理肺胃。勿灸腹背,勿暴温暖… …勿食肉,伤人神魂。勿食螺蚌蟹鳖,损人元气,长尸虫。勿食经夏醋,发头风,成水病。勿食生菜,令人心痛。十二月土当王,水气不行,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勿冒霜露,勿泄津液及汗。勿食葵,化为水病。勿食薤,多发痼疾。勿食鼋鳖。在饮食禁忌方面,孙氏论述颇为详细,据不完全统计,《千金》两书中有关食疗禁忌的记载约有百余处。有的因物而忌,如《千金要方·食治·鸟兽第五》中所载:“鸡子白共蒜食之,令人短气;鸡子共鳖肉蒸食之害人;鸡肉、獭肉共食作遁尸注,药所不能治。食鸡子啖生葱变成短气。鸡肉犬肝肾共食害人。生葱共鸡犬肉食,令人谷道终身流血。乌鸡肉合鲤鱼肉食,生痈疽。鸡兔犬肉和食,必泄利… … ”等等,说明食忌之重要;有的因时而忌,据《要方·食治·鸟兽第五》记载:“正月勿食虎、豹、狸肉,伤人神损寿”;“二月勿食兔肉”;“三月勿食鲛龙肉及一切鱼肉,令人饮食不化,发宿病,伤人神气”;“四月勿食蛇肉、鲜肉,损神害气”;“五月勿食马肉… …鹿肉… …獐肉,伤人神气”;“六月勿食鹜肉、雁肉,伤人神气”;“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发霍乱”;“八月勿食鸡肉… …雉肉,伤人神气”;“九月勿食犬肉”;“十月勿食猪肉,伤人神气”;“十一月勿食鼠肉燕肉”;“十二月勿食蟹鳖… …勿食牛肉,伤人神气”以上所述饮食宜忌事项以及某月不宜进食某种食物,虽然并不完全正确,但指出不同季节,不同饮食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的思想是可贵的。孙氏还指出有的饮食因病而忌,如《千金要方·伤寒下·劳复》篇中云:“时病差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时病差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复;时病新差,食生鱼酢,下利必不止;时病新差,食生菜,令颜色终身不平复;时病新汗解,饮冷水者损心包,令人虚不复;时病新差,食生枣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热蒸;时病新差,食犬羊等肉者,作骨中蒸热;时疾新差,食鱼肉与瓜、生菜,令人身热;时病新差,食蒜脍者,病发必致大困”。说明伤寒时病初复,饮食要注意适当忌口。

3 饮食养生方法

3.1 饮的艺术

3.1.1 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主要成分,体重的75%是水。一个人一天约需要2公斤水才能维持正常生存,如果严重缺水,几天之内就会死亡。水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介质。人体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既通过水把各种营养成分输送到机体各部分,又通过水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此外,水还有散热、调节体温等作用。保持体内的水量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身体缺水会引起许许多多的病。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有一个医学博士F·巴特曼写了一本书,叫《水是最好的药》,现在已被翻译成16种语言,仅在美国就已经印刷了35次。书中认为身体缺水,是引起哮喘病、高血压、过敏症、糖尿病、体重超重等多种慢性病的根源。这本书还告诉说,只要用水就可预防早衰、消除疼痛,治疗上述的哮喘、高血压、糖尿病等,关键就是保证能进食足量的水。中国传统文化对水的功用有非常精湛的认识,《管子·水地篇》把水作为万物之源,《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的命题。孙思邈《千金翼方》收录《服水经》一卷,并且论述说:“夫天生五行,水德最灵。浮天以载地,高下无不至。润下为泽,升而为云,集而为雾,降而为雨。故水之为用,其利溥哉。可以涤荡滓秽,可以浸润焦枯,寻之莫测其涯,望之莫睹其际,故含灵受气,非水不生;万物禀形,非水不育。”《云笈七签》有“符水论”一首,说:“夫水者,气之津,潜阳之润也。有形之类,莫不资焉。故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虽身之荣卫自有内液,而腹之脏腑亦假外滋,即可以通肠胃,益津气。”水既然这么重要,每天保证足够的水量摄入就成为饮食养生的关键。但我们很多人却恰恰在饮水的问题上疏忽大意,并不知道每天到底应喝多少水,以致相当一部分人长期处于一种缺水的状态。吴氏中医提醒大家一句,大家或坐办公室,或者平时经常出席各种会议,发言讲话,耗气伤津,要特别注意补给水量。当然,饮水也有学问,不要饮用多次烧开的水或放置多天的水,每次饮水不宜过量,以免损害肠胃,饭后饮水也不宜太多,否则不利于消化,还有可能引发胃病。

3.1.2 饮茶 
我国有四五千年的饮茶历史,茶文化也相发达。民间谚语称:壶中日月,养性延年。苦茶久饮,可以益思。夏季宜饮绿,冬季宜饮红,春秋两季宜饮花。冬饮可御寒,夏饮去暑烦。姜茶治痢,糖茶和胃,菊花茶明目。酒后茶解毒,饭后茶消食,午后茶提神。这是中国人民长期饮茶的经验总结。茶叶中据说有400多种成分,共同作用是对人体防病、抗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防癌抗癌等。我国的茶树有300多类,生产茶叶有1000多种,按茶叶品质大体可分为绿茶、红茶、花茶、砖茶、乌龙茶等五大类。绿茶一般为南方人喜爱,绿能防止血管硬化,降血脂,还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益思明智,尤为文人所喜。同时绿茶所含茶多酚较多,具有较好的抗癌作用,有报道称,每天喝4杯绿茶,癌细胞就不易分裂,即使分裂也要推迟9年以上。红茶则健胃作用较好,多为妇女、老年人喜爱。近来流行喝普洱茶,普洱茶也有较好的暖胃助消化作用,适用老年人喝饮。一般饮茶要注意选择水质洁净甜美的水为好,茶具可用陶器、瓷器或玻璃具,保温杯最次,容易把茶叶焖熟。泡茶的温度一般以70~80℃为宜,这样的水温,适宜于维生素、咖啡碱等成分分解。冲泡的时间一般3~5分钟即可,冲泡三道,茶叶的有效成分就全部出来了。正常人一般饮茶4~5杯,浓度适当的茶为宜,约6~7克茶叶。茶叶太浓,茶量太多均不好。饮茶虽然是雅事,是大众饮料,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宜,比如失眠者,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胃溃疡者、贫血以及孕妇等,就不适宜饮茶,或只能少饮茶。

3.1.3 饮酒 
酒是传统饮料,有人爱它,有人恨它。爱之者,对酒的社交功能、文化功能、艺术功能赞不绝口;恨之者,说酒乱性坏伦,滋事生非,因而深恶痛绝。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是毁誉参半的。中医认为:“酒乃水谷之气,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消积健脾胃之功效。”因此,中医的观点是“少饮则益,多喝则弊。”其实,孔夫子早就说过:“唯酒无量,不及乱。”《本草备要》记载:“少饮则和血运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辞邪逐秽,暖内脏,行药势。过量饮酒则伤神耗血,损胃烁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至生湿热诸病。”现代医学研究也认为,酒对人体是利害相兼。它既具有补益作用,又具有医疗保健功能。适量饮酒,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活血化瘀,减轻心脏负胆,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有心脏病的人绝对不能喝酒。但国外的研究发现,在那些果子酒消耗量大的国家,反而是心脏病猝死最少的国家;适量饮酒与冠心病死亡率呈负相关。美国某大学对2万人跟踪4年进行营养与血压关系的调查发现:酗酒者血压最高,其次是不饮酒的人,而少量饮酒的人血压最低。并且还发现适量饮酒可以增加血液中的蛋白质,从而减缓动脉硬化和心肺病发作的危险,可能与酒里所含的植物雌激素有关,这种植物雌激素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所以能预防心脏病。酒的害处,也是非常明显的。长期不适当饮酒会引起乙醇慢性中毒,出现神经精神方面的病变,智能衰退,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甚至出现谵妄等。还可以引起手、舌乃至全身震颤、性欲下降,出现嫉妒、妄想、幻觉症等;还能引发肝硬化、慢性胃炎、胰腺炎、糖尿病、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等并发症。更为可怕的是,过量饮酒还会直接影响优生优育,危害下一代的智力。历史上一些酒徒,如李白、陶渊明等,其本人才气横溢、诗文盖世,但是后代没有一个能留名青史。那个读书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陶渊明生有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聪明的,他的《责子》诗叹道:“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未知六与七;道子重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酒的种类一般有白酒、黄酒、红酒、啤酒和药酒等。所谓适当饮酒,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酒类的选择上,尽量不喝或少喝高浓度的烈性白酒,二是酒量适可。一般以喝黄酒、红酒或啤酒为宜,中老年人也可喝些药酒。黄酒是一种低度酒,以谷物酿造而成,含有葡萄糖、糊精、甘油、矿物质、醋酸、醛、脂及10多种氨基酸,被誉为是“液体蛋糕”,营养丰富,如绍兴的加饭酒、状元红等,具有很好的补养作用。红酒以葡萄酒最著名,不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具有较好的滋补健胃等作用,还有较好的抗衰老功能。欧洲人之所以男女老少几乎天天都喝一点红葡萄酒,据说是因为葡萄皮上有一种东西叫“逆转醇”,是抗衰老、抗氧化的。常喝红葡萄酒还可以帮助防止心脏病,防止心脏的突然停搏。啤酒被称为是“液体面包”,适量饮服也是对人体有益的。药酒是用中药浸泡而成,溶剂多用黄酒或白酒,一般取其散寒、适经、活血等功效,以治疗寒邪积冷引起的腰退痛、关节炎、风湿病等。也有用补药泡制的中药补酒,多具有滋肝补肾、强筋健骨等功效,为中老年人作为进补之用。总之,不论什么酒,都要适量。一般红葡萄酒每天不超过100毫升、白酒不超过10毫升、啤酒不超过300毫升、黄酒不超过300毫升为宜。饮酒的学问就在于懂得饮酒的禁忌:一忌过量;二忌过快;三忌豪饮充英雄;四忌空腹饮酒;五忌强人所难、硬劝酒;六忌带病饮酒;七忌孕妇饮酒;八忌年高饮酒;九忌喝混酒;十忌烟酒并进。此外,酒后不要同房,《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是加速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酒后也不要马上洗澡,容易引起“晕塘”,甚至损坏胃肠功能。

3.1.4 饮汤 
汤羹是菜肴中以汤汁为主的一类食品。汤多以煮、炖、蒸、或瓦罐焖煨的方法制作而成,制作比较简便,容易消化吸收,适应面广泛,深受人们喜爱。汤的原料广泛,几乎凡是可以制作菜肴的材料都可以作汤,一般可分为肉类汤、禽蛋汤、鱼类汤、菌类汤、蔬菜汤等,如肉饼汤、肚片汤、老鸭汤、鸡汤、鸡蛋汤、鲫鱼汤、墨鱼汤、蘑菇汤、冬瓜汤、西红柿蛋汤等。俗话说:“肉烂在汤里”。汤的营养价值往往比较高,制作汤的原料,其营养成分不易丢失,如鸡汤、鸭汤、鱼汤等,汤的营养似乎比肉渣还要高。因此,要想保留比较完整的营养成分,大多喜欢用煨汤的方法来制作。汤的制作一般讲究纯味,不大放入辅料、调味料等,尤其不要放入味精、鸡精等调味品,讲究原滋原味。汤的食用一般以温食为好,太热则烫口,太冷则伤胃。现在最流行的汤羹是蘑菇汤、骨头汤。因为蘑菇能提高免疫功能,还有抗癌作用,骨头汤则含有大量的钙离子和琬胶等,而琬胶具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功能。

3.2 食的艺术

3.2.1 粥食 
粥,俗称稀饭,是我国正餐主食和小吃点心的种类之一。一般采用大米或小米加水煮熬而成。粥的种类很多。六谷皆可为粥,如米粥、麦粥、粟粥、豆粥等,亦可加入其它食物或药物于粥中同煮,而做成各种各样的粥,如绿豆粥、南瓜粥、红枣粥、枸杞粥、山药粥、鸡粥、肉粥等。因此,粥是日常饮食是最普通最常见的食品。粥在养生学上,最大的特点是护养胃气。因此适宜早餐、老年、孕妇、病后、酒后食用。早餐时大多胃口未开,不思进食,如果进以糜粥如肉粥等,辅以鸡蛋、蛋糕,是理想的早餐食谱。老年人胃气衰弱,饭食等硬性食物难以消化,如以粥食进之,既可护养胃气,又可充盛气血。清代养生家曹庭栋认为老年人以粥调养,是延年益寿的好办法。他说:“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因而编纂《粥谱》100首。近现代史上有许多名人的养生经验就是晚年食粥,如齐白石、陈嘉庚、苏菊仙等,晚年都以粥食为主。孕妇多有晨吐等反应,如能少吃多餐地进食糜粥,不仅能照顾胃气,还能及时补充营养,以利胎儿发育。病后之人,体质虚弱,胃纳欠佳,此时食以糜粥,大有裨益。酒后之人,尤其是醉酒呕吐之人,进以糜粥,不仅照顾胃气,防止胃部损伤,还能醒酒助神。早餐的粥谱,因以枸杞粥、大枣粥、赤豆粥、山药粥等最为理想。青海地区的“人参果”(蕨麻)熬粥就很有特色。人参果系青海高原蔷薇科野生植物,为青海著名土产,据说含有机维生素、蛋白质及矿物元素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粥的熬煮极为讲究,关键是用水和火候。清代戏剧家李渔《闲情偶寄》说:“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 …有粥饭之美形,无饮食之至味者,其病何在?曰:挹水无度,增减不常之为害也。其吃紧二语,则曰: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数。”煮粥的关键是一次性放够水,切忌中途加水。火候则以文火煨煲为好。

3.2.2 饭食 
饭食是汉民族的正餐主食之一。古代指煮熟的各种谷类食物,现一般多指用稻米或小米煮制的干饭。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饭的烹制方法多种,但就大米饭来说,一般以蒸、焖、煮为常见。饭的质量决定于米的选择,若要饭好吃,必需松软濡爽,甘美清香,切忌生硬。夹生饭或太硬的饭,均不利于消化。“饭饱文章健,樽盈诗赋新。”,“人是铁,饭是钢。”吃饭做事,就是人生的本领。饭食养生,最要紧的是两点:一是进食要定时定量,这在前面也已讲过。现在很多人吃饭无定时,饥饱不定量,一餐饥一餐饱,这是很不卫生的习惯。饭是生命之本,胃气之源,有一个中医脾胃专家曾说过,人的健康长寿看他吃几碗饭就知道,一个人饭都吃不下多少,还谈什么脾胃是生天之本!有人总是因为忙而耽误吃饭的时间,不能按时进食,这实在是不合情理的事,试问:一个连饭都顾不上吃,还能成就什么大事业。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很多人喝了酒就不吃饭,这也是饮食之大忌。其实不管人喝多少酒,最后一定要吃碗饭,甚至两碗饭,不要怕别人笑话,酒、菜再多,都不能和饭相比,要不为什么叫“饭是钢”呢?至于做饭的原料,营养学家大都不提大米、白面,而提出了玉米、荞麦、薯类、燕麦、小米等,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3.2.3 菜肴 
菜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为丰富,也是最值得研究的内容。色香形味之讲究,刀工火候之要求,乃至菜系之发达,菜谱之变化万千,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以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菜肴的种类尽管很多,但无外荤素两大类。因此,在养生学上就有所谓吃荤好还是吃素好的讨论。吃素原是僧侣的要求,僧人最初也是不避酒荤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并非戏谑之言。自从粱武帝侫佛,禁止僧人吃荤,吃素才成了佛教徒的自约。即便如此,也并不严格,隋唐前期僧人吃葷喝酒也是常有的事,唐代以后皇帝严厉禁止僧人吃荤,社会监督也普遍加强,于是僧人素食就成了出家人的戒律。现在有人主张吃素,提出吃粗、吃野、吃杂的口号,国外还有所谓素食主义者,反对吃荤的理由说是保护被滥捕滥杀的动物。如果撇开饮食的社会学意义,就养生的角度来看,还是荤素结合比较好。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曹刿论战说:“肉食者谋之。”可见古人是主张吃荤的,而且肉食者似乎还是智者的代名词,要有智慧有谋略,就得吃鱼还吃肉。至于后来,“斗山珍,穷海味”,食欲日奢,追求日奇,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吃荤也罢,吃素也罢,太单一了总不好,吃荤也要吃些素菜,尤其多吃蔬菜,蔬菜里面什么菜最好?第一是胡萝卜;第二是南瓜、苦瓜,据说吃南瓜、苦瓜的人不得糖尿病,第三是西红柿,在美国几乎每个家庭都种西红柿,目的是不得癌症;第四是大蒜,也是抗癌的。吃荤的除了吃肉类外,多吃鱼、虾也是补充蛋白质的好办法,尤其多吃小鱼、小虾,世界上最有名的长寿地区在日本,而日本的长寿地区在海边,而海边吃鱼的地方寿命最长。

3.2.4 水果 
水果和蔬菜一样,也是人类健康必不可少的食品,如果说粮食、鱼、肉类等食品主要是供给人体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那么,水果则是满足人体各种维生素、无机盐的需要。水果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苹果、梨、香蕉、葡萄、西瓜、桃、李、山楂、柑橘、杏、大枣、菠萝、荔枝等。其中,苹果的营养最为丰富,含糖较高,还有维生素C、维生素B及磷、钙、钾、钠等多种无机盐。由于苹果中含有丰富的果酸,有降低血压中胆固醇的作用。梨则有“百果之宗”的美称,不仅含糖多,还含有机酸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梨性甘寒微酸,有清心润肺、清热利尿、降火止咳之功效。香蕉性味甘寒,能清热润肺,润大肠,通血脉,解酒毒,降血压。葡萄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酸甜甘美,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易于人体吸收的葡萄糖、果糖等,据最新研究报告说,还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西瓜,被称为“天生白虎汤”,具有很好的清热生津、止渴解暑的功效,是夏季常食的瓜果。吃水果也要讲究科学。一是饭后不要马上吃水果,这是因为蔬菜中的硫氰酸盐在体内代谢后形成硫氰酸,容易与苹果、梨、葡萄等水果中的类黄酮化合物在肠道内分解后的二羟基苯甲酸发生作用,干扰人体的甲状腺功能,从而导致非缺碘性甲状腺肿。水果虽然是个好东西,但不能多吃,因为水果果糖多,人体大量摄入,可导致缺铜,使血液内胆固醇增加,引发心血管疾病。此外,水果还是以去皮为好。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饮食养生详细介绍。吴氏中医建议我们在调理饮食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来合理搭配饮食。相信通过学习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方法,不仅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还能更好的治疗疾病,帮助大家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5-7 18:16 , Processed in 0.03602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