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吴氏真医疯癫郎中治疗肿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肝癌 肺癌 胃癌

道德经养生说

2015-3-13 23: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14| 评论: 0|原作者: admin

摘要: 在生活快节奏、人们精神高度紧张的当今社会,如何达到身心和谐,并健康快乐地生存下去已成为人们急切关注的一个时代话题。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现在的人体很好,能吃能喝,没病没灾的,为什么要养生?其实不然,现在的 ...
在生活快节奏、人们精神高度紧张的当今社会,如何达到身心和谐,并健康快乐地生存下去已成为人们急切关注的一个时代话题。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现在的人体很好,能吃能喝,没病没灾的,为什么要养生?其实不然,现在的人们确往往处于一种高压生存环境中,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精神压力、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使得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基本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调整,日积月累就肯定成病,很多年轻人看到这里可能会一笑视之,但是当我们年过中年时就能体会到养生的重要性,吴氏中医所治疗的�以上癌症患者都有年轻时没有重视养生问题,致使很多危害身体健康的因素长期得不到纠正,最终发展成恶疾而后悔不已。《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在这里,他不但把人与道、天、地并称为宇宙中最值得称道的事物之一,而且还以疑问的语气启发人们,生命要比名利珍贵的多。如同新约圣经中所说,若有人赚得全世界,却搭上自己的生命,那就是愚蠢的。下面吴氏中医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道德经》去探寻那些宝贵的养生经验。

无为与有为
正因为老子如此珍视生命,他才在追名逐利与修身养性之间选择了后者,主张在名利场中“无为”,在修道上“无不为”。所以他说,明了了“道”的人好像迟钝了,正在修道的人好像倒退了,即“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说,把无为当作作为,把无事当作做事,把无味当作滋味。他认为,在一方面失去了,在另一方面就会有所收获;反之亦然:“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他举修道作例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这是说,做学问要追求知识的增加,而修道则要减少各种俗务,减少又减少以至于无所作为,但在俗务上无所作为了,却会在修道上大有作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就是老子“无为无不为”的辩证法。这些思想到唐代高道司马承祯那里,发展成“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八环节。其中的“断缘、收心、简事”是俗务上的无为,而其他几个环节则是修道上的有为,依然是无为与无不为的结合。与此相仿,佛教也有“戒、定、慧”三学,并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偈)。“三学”中的“戒学”就是让信众有所不为,即“诸恶莫作”,而“定慧”之学则是让信众在积德行善上有所作为,即“众善奉行”,进而达到心灵的安宁与愉悦,产生真正的智慧。

有我与忘我
进一步讲,老子的无为,就是要求修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要像小孩子一样无分别念,不执著于自我,不过于计较利害得失。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是说,德性深厚的人象无知无欲的婴儿一样。又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意思是,众人是那样无忧无虑地欢喜,好象参加盛大的宴席,又象春天登上高台眺望,独有我,却淡淡地无动于衷,象一个还不会发出笑声的婴儿。象孩子一样对养生有什么好处呢?老子曰:“小孩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小孩子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持得很牢固,有充沛的精力;即使一天到晚哭,也不会声嘶力竭,因为他平和无欲。无独有偶,在基督教经典《圣经》中,也有耶稣为小孩祝福的记载:“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摸他们,门徒便责备那些人。耶稣看见就恼怒,对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些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于是抱着小孩子给他们按手,为他们祝福。”小孩子般恬淡平和的生活的确有益于健康,因为他们没有偏激的爱憎,不会由“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致病;没有太多的心机,不会因为勾心斗角带来太多的烦恼。正如中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调心与调息
除了上述贵生、无为、忘我的思想之外,《道德经》中对养生修炼还有一些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调心、调息两个方面,其中调心又可分为去欲、主静、守一三个条目。老子主张,人们应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即缤纷的彩色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品使人口伤,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这一段话与佛教主张的“六根清净”一道,常被一些哲学家当作禁欲主义加以批判,但从养生的角度看,它是有道理的。《内经·宣明五气篇》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各种官能的过度运用势必会导致器官功能的透支。所以老子认为:“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即是说,不从九窍泄露精气神,就不会生病,否则不可救药。庄子则把这个道理演绎成一个寓言故事,记载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说南海的帝王倏,和北海的帝王忽,为了报答中央大帝浑沌的友好,而为混沌开凿出像人一样的七窍,用来听、视、食、息,他们“日凿一窍”,结果是“七日而浑沌死”。我认为其中的寓意,与老子的“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过度地运用官能会导致人的过早死亡。所以老子主张,“治人事天莫若吝”。这里的“吝”不是指经济上的吝啬,而是对三宝(精、气、神)的珍爱,即吝精、惜气、养神。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主宰。又说清静是养生的根本:“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中医学基础》在讲到身心的劳倦会导致疾病时说:“过度的体力劳动,可损伤脾气,耗伤气血,引起少气倦怠,精神疲惫,食欲不振,面黄肌瘦等症。劳心过度,可使阴血耗散,心神失养,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可见身心的安宁对于健康是很重要的。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是说,呼吸应该调整得象婴儿一样柔和。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意思是,要调整呼吸使其达到深、细、匀、长的地步。对呼吸进行有意识的调整,既可以集中精神,达到一心不乱,又可以增强肺腑的机能,这对养生的确是有益的。守一即是意守一个部位或者观想一境。笔者认为,老子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是指意守下丹田即脐下一寸三分之处。因为这个地方处在肾区,中医学认为,肾是先天之本,元气汇聚之处,脑髓脊髓产生之源,所以后来的修炼家都很重视这个地方。道家男丹功的“断白虎”修法和藏密的“拙火定”修法都是返观、内视和意守这个地方。

上士与下士
老子很清楚,他这些养生修炼的方法,在非求名即求利的社会中不但很难去运用,而且很难被理解,所以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就是说,上等慧根的人听到了,会勤奋修习;中等慧根的人听到了,也会去修习,但坚持不了多久;下等慧根的人听到了,非但不去修习,还会大加嘲笑,如果“道”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珍贵的“道”了。的确,有一样东西,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却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当失去它的时候,却会导致窒息,它就是空气;还有一样东西,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却并没有感觉到格外的快乐;当失去它的时候,却会感觉到十分痛苦,它就是健康。正是因为,人们在健康没有出现问题时,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所以,很少有人步入顺境中修道、健康时养生的窄门。而恰恰是那些进这扇窄门的人,才是有远见的。正如《圣经·马太福音》中所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养生重在防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老子明确提出了这种防微杜渐的思想:“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事物还脆弱时容易消融,事物还微细时容易消散,要在事物还未发生前早作准备。应用到养生上,就要在健康还没有出现问题时就注意养生。这是很有远见的主张。吴氏中医提醒:如果珍视生命,就要注意养生;以养生为重,就尽量在名利上无为、忘我,在保健上采取调心调息等措施。切忌临渴而掘井,力求未雨以绸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吴氏中医的博客——肝癌频道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2
地址:临桂县临政路16号 邮编:541100
Email:ka900@126.com 吴氏老中医博客:http://blog.sina.com.cn/ka900 备案号:桂ICP备10200646号
友情链接:|  新浪博客  |  网易博客  |  相关微博  |  中国太岁肉灵芝|

手机版|吴氏真医的博客│Email:ka900@126.com│电话:13299275999│原发性肝癌晚期肺癌治疗胃癌晚期肠癌│    

GMT+8, 2024-5-2 13:03 , Processed in 0.03423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